2025年7月30日,美国《军事观察》网站发表一篇文章,探讨了俄罗斯唯一航母“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”号的命运。本文将对该文章进行深度解读,并补充一些背景信息,以期更全面地呈现这一复杂局势。
文章指出,自2017年起,“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”号的维修与现代化改造工程便持续受挫,屡次延误,事故频发,最终在数月前彻底停滞。2024年9月,更是传出其舰员已改编为海军步兵营的消息,这无疑宣告了其短期内重返现役的渺茫。俄罗斯《消息报》早在2023年7月初便已报道了海军考虑将其退役的可能性。
这艘航母的命运与俄罗斯造船工业的衰落息息相关。苏联解体后,俄罗斯造船业元气大伤,已无力承担“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”号如此复杂且庞大的维修改造工程。 最初的改造计划雄心勃勃,旨在通过大幅提升自动化水平,将船员数量从1900人精简至1500人,并升级电子系统和推进系统。然而,预算大幅削减和技术瓶颈使得这一计划最终搁浅,引发了外界对俄罗斯航母发展前景的担忧。
展开剩余69%尽管如此,俄罗斯国防部依然在《2030年前国家海军政策基本方针》中明确规定,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都应各拥有至少一艘航母。这一目标的实现,如今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
文章大胆提出了一个备选方案:寻求中国的援助。 将“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”号送往中国进行深度改造,或许是俄罗斯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。中国的造船工业体系已发展成熟,效率高,成本低,这对于资金紧张且技术受限的俄罗斯而言,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。 “辽宁”舰和“山东”舰的成功建造与运营,充分证明了中国在航母建造和维护方面的实力。 这些航母不仅可靠性远超“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”号,其动力系统和传感器等子系统更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。在中国的帮助下,“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”号有望实现战斗力质的飞跃,达到甚至超越“辽宁”舰的水平。
改造完成后,“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”号可定期在中国进行维护,并有机会与中国航母编队进行联合演习,进一步提升其作战能力和实战经验。 虽然俄罗斯的舰载机技术目前落后于中国的歼-15T和歼-35,但通过对现役米格-29KR的升级改造,或开发基于苏-35S或苏-57的新型舰载机,俄罗斯仍有潜力打造一支现代化的舰载机群。
对于中国而言,承接“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”号的改造工程,不仅意味着获得可观的造船订单,更能增强俄罗斯在太平洋和北极地区的海上力量,从而有利于减轻中国在该地区对抗西方海军力量的压力。这将是一项互惠互利的合作,体现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度和广度,也为俄罗斯追赶世界航母发展潮流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。 然而,这一方案的最终实现,仍然取决于诸多因素,包括政治、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考量。 而“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”号的最终命运,也将对世界海军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。 需要强调的是,本文仅是对美国媒体观点的翻译和解读,不代表个人立场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